国评网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瓷器收藏传承中华主流文化(图) [复制链接]

1#
关注《天津收藏家》栏目的读者对本期收藏家一定不陌生,没错,他就是收藏中医药器具的藏家王庆昆。走进王庆昆的家,记者见到的不仅是一件件凝结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中医药器具,还有满屋的瓷器,这些大大小小的瓷器多达600余件,年代最久远的一件要追溯到2200多年前的汉代。从汉代到民国时期的瓷器,站在王庆昆家的展示架前犹如“时光穿越”一般。王庆昆告诉记者,从1995年开始收藏瓷器,至今接近20年。20年来之所以钟情于瓷器收藏,这是因为瓷器代表着中华主流文化,从瓷器中能够感知先人的心灵手巧。


参观瓷器厂恋上瓷器收藏

  谈及何时对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庆昆回忆道:“那时我父亲的朋友称得上达官显贵,就住在小白楼一带。他家的一些老家具、老瓷器替换下来后,会赠予给我们家,因此我的家中时常就会出现一些瓷碟、瓷碗。后来,这些瓷器纷纷不翼而飞。那时我并不知道它们的价值,只是觉得丢掉了很可惜。”

  “1995年,一次单位委派我去广东汕头出差,其中有一项任务就是要到潮州瓷器厂进行考察,这一次考察的经历重新唤回了我对瓷器的那份钟情。”王庆昆说,“接待单位负责人带着我对瓷器厂车间进行了考察,从泥胎开始看起,直至烧制成为成品。这一路走下来,我觉得每一件瓷器中都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能够烧制出这么漂亮的瓷器实属一项手艺。”参观过后,王庆昆当即买下了两只瓷瓶。王庆昆回忆说:“我特别清楚地记得,当年这两只瓷瓶从广东运回天津时着实费了些力气,我这边坐飞机飞回天津,厂家在广东联系运输公司帮我往天津运,当年光运费我就花了300多元。”经过数日的等待,王庆昆终于把这两件“宝贝”迎回了家。

  对于这两件“宝贝”,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来,这样的瓷瓶在市场上越来越多,经常看到有商贩整车往天津运,摆在路边以很实惠的价格卖给过路人,而在1995年时,这样的瓷瓶在津城难得一见。

  回忆起这段经历,王庆昆说:“当年的确没有什么经验,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潜心去研究它。那会儿看见就想买,买回来的也许不是老货而是新品,专业知识不丰富,见到的好物件又不多,和行业内高人又没有什么交流,一切都以自己的眼光为评判标准,只要我觉得好看,也许就买回来了。”20年过去了,回望当年初涉瓷器收藏时的冲动,的确有些可笑,但正是有了这段可笑的经历,才让王庆昆在这一领域坚持地走了下来。


瓷器收藏还得藏“老货”

  王庆昆能够在瓷器收藏界驰骋,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杨克贵先生就是他在这一领域的首位老师。王庆昆说:“杨克贵先生一辈子痴迷古董收藏,在天津收藏界颇有威望,小一辈的收藏者都尊敬地称他一声‘杨爷’。当年我初涉瓷器收藏,可以说是一位小学生,每次淘到瓷器时,都不忘拿给杨爷掌眼,听听他的点评。但凡玩收藏的,初期肯定得‘交学费’,但学费交过之后你得吸取经验。有时买到了仿品,杨爷就会耐心地告诉我,假货假在哪儿了,在当时那个时期不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从花纹到光泽,再到拿放大镜才能看到的细节,每一点都能印证些什么,可以说通过和他的学习,的确让自己在瓷器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

  杨克贵告诉王庆昆:“瓷器收藏还是得藏老货,这里面不仅有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老货中的造型、纹饰都透着中华主流文化的精髓,这才是收藏人最应该看重的东西;再有,随着年代的推移,年代越久远的物件存世量越少,收藏界常说的一句话叫:物以稀为贵,你买批量生产的物品一点价值都没有,想玩瓷器收藏,把目光放长远些,盯准了老货才是真。”

  汲取了老师的经验,王庆昆当年淘宝的根据地一是沈阳道、二是“鬼市”。每次都是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回忆起天津的两大文物圣地当年的情形,王庆昆说:“20年前,在沈阳道,在‘鬼市’的确有些实打实的好玩意儿,而且价格并不高。虽然其中不乏有赝品、仿品混杂其中,但真假的比例至少各占一半,比起现在来说,要货真价实得多。”为何当年古物市场上瓷器的价格不高呢?王庆昆判断说:“那会儿收藏并没有像现在一样炒得火热,而且卖家、买家都处在懵懂的状态,价格都是试探的议价。最关键的是,那个时候‘捡漏’的机会挺多的,只要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以极低的价格淘到珍品,并非不可能。”

  有了老师的指点,加上自己不断积累,王庆昆手中的乾隆年间哥釉双耳樽、祭红观音瓶等藏品都是在那一个时期淘到的,而这些老物件如今已是价值连城。


1998年是收藏的分水岭

  去沈阳道、“鬼市”淘瓷器,1995年起成为了王庆昆生活中不能或缺的一部分。“那时人们的工资并不高,对于一个工薪阶层专注瓷器收藏也是一件挺难的事,幸亏我当年涉足得早,换做现在肯定无法实现。”王庆昆在资金的运用上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喜好收藏不能影响正常生活,每月工资用作过日子的钱,单位发的奖金、补贴基本上都用来买瓷器,用来满足自己的喜好。”当年王庆昆在制药厂主抓业务工作,全国各地满处跑的经历也为他收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到一座城市,必定要去当地的文物市场、花鸟鱼虫市场转转。

  20年后再看当年的收藏圈,王庆昆不禁感叹:1998年犹如一道分水岭,让收藏热一下子被炒到了极致,不止价格被炒得炙手可热,一些仿品、赝品也大肆横行。

  为何1998年会成为分水岭呢?王庆昆总结说:“过去人们的生活中没有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也没有这么迅速。到了1998年,不少电视台都开办了鉴宝栏目,这样一下子刺激了大众对收藏的喜好。收藏界也出现了很多以投资为目的的炒手,直接拉高了藏品的价格。价格高了,自然假冒的就多了,大规模人为作假就出现了。随着收藏被炒得越来越热,当年朴实的买卖关系也不那么单纯了。”


本期收藏家:王庆昆

  王庆昆,65岁,现为天津文博协会民间专业收藏委员会会员,天津市老年摄影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红桥区文化馆摄影协会副会长。退休前为天津市同仁堂制药厂副厂长,一直在中药制药领域打拼。

  王庆昆从小就对瓷器有所偏好,1995年起开始着手瓷器收藏。近20年的收藏历程,王庆昆共收获瓷器600余件,上至汉代,下至民国时期瓷器均有收藏。他的瓷器收藏中包括瓷瓶、瓷碗、瓷碟、瓷壶、瓷樽、瓷罐、瓷桶、瓷枕等多个门类。更难得的是,王庆昆的藏品中包含了各**重要时期名窑窑口的代表作。王庆昆也通过自己的经历总结出工薪阶层做瓷器收藏的经验,这份经验也被业内广泛认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