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5月中旬见到梁洪杰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5月17日,上午九点,广州火车东站,当记者走出出口,一场倾盆大雨骤然而至。这样的大雨已经持续了好几天,给广东带来了近10亿元的损失。而这时也是公估公司的繁忙时刻。
梁洪杰说,他已经把他的人全部派出去了,但是来自保险公司的电话依然一阵紧似一阵。保险公司需要他们的帮助,帮助勘探,帮助核损,帮他们处理此次灾情理赔中的诸多疑难问题。“灾情太急,人员不够,没办法,我只得把自己也派出去。”
梁洪杰是广东衡量行保险公估公司的董事长。2002年6月,衡量行正式成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成长性很好的客户资源。
他约好了同伴在11点出发,于是在等待出发的两个小时里,梁洪杰按捺下急切的心情,和记者进行了一场快速的谈话,谈个人,谈公司,谈未来。
个人成长之一 在传统的轨道上
梁洪杰说话很快,很有力度。他是安徽人,40岁,带着北方人的豪气与南方人的精明。他在保险业已经17年了,到南方也已经8年了。“我是个老保险人,不过干上保险很偶然。”梁洪杰说。
1981年,梁洪杰从部队回到地方。和那个**的年轻人一样,都经历了一个传统的成长过程。梁洪杰在部队专攻发动机维修,回到地方后专业对口,到一个汽修厂工作。由于表现良好,被选送到洛阳工学院专修发动机。回来之后,他俨然成为厂里的发动机专家,一有疑难杂症总是让他来诊断维修。
“有时候我只要听一下声音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很快,他就成为车间主任,团支部书记,由于他领导有方,他所在的团支部还是国家级先进团支部。专业技术,先进人物,所有的一切预示着他的仕途可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然而,一天,一个人保公司的人找上门来,请他帮忙看看一台被撞坏的车到底坏到什么程度。他去了之后发现受损程度远远没有车主声称的那么严重。于是,他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对车损情况进行了鉴定。车主得到了应得的赔偿,保险公司也开了眼界。这个时期,保险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关于理赔的专业鉴定是各大公司的一个弱项。专业人士奇缺。借助外脑成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方式。随后几个月, 洪杰陆续帮助人保公司解决了几?大案。保险公司也上了心,开始邀请梁洪杰加入保险公司。
在保险公司支付了维修厂7000元费用后,1985年,梁洪杰正式进入保险公司,由此,他开始了他的保险人生。
一开始,他做业务员,然后调到农险股,再到城险股,随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他个人也不断成长。在发动机方面的造诣也越来越深。1988年,在保险公司呆了3年后,日益汹涌的淘金潮让他心动,于是他停薪留职开了一家汽修厂,专修发动机。他的专业造诣帮了他的大忙。很快,汽修厂门庭若市,等着修理的车常常排到两里开外。“高峰时期,一天收入3000多。”人生第一桶金就在这里获得。如果没有变故,他也许会在汽修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1989年,人保总公司开了一次会议,他们发现,像梁洪杰这样学有专长的保险专业人员流失率日益增高。长此以往,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将流失殆尽,必须采取措施稳住阵脚。于是一纸令下,停止停薪留职,于是热热闹闹的汽修厂就关门大吉。
回到人保的梁洪杰开始思考人生定位,到底往哪个方向发展。国有体制下的保险公司的管理弊病日益明显,一些保险业的精英人士开始思考出路。梁洪杰也是其中之一。
1992年,人保总公司在 鼗 岛开设科长培训班。就在这一年,平安保险由一个地方性、区域性的公司,正式被国务院、人民银行批准成为全国性保险公司。这是保险业风云激荡的一年。梁洪杰作为当年科长培训班的一员,第一次见识了现代保险业的光明前景,授课教师向他们展示了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他们的现在就是中国保险业的未来方向之一。其中,梁洪杰第一次接触到保险中介这个概念。在国外普遍存在的保险中介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梁洪杰回忆说,当时还没有做中介的意识,但这绝对是一次有益的启蒙。经过启蒙的梁洪杰开始眼睛向外,他想在保险业闯出点名堂来。
个人成长之二 在南方的日子里
1996年,利用一次查勘的机会,他到深圳出差一趟,时值平安公司扩张阶段,急需人才,他前往应聘,获得车险部副经理的职务,但前提是马上上班。他没能做到这一点,等他几个月后再到平安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他被安排到广州当办事员,月薪600元
但是这个阶段他又一次发挥了适应能力强的优点。由于他在车险方面造诣深厚,而广州又是一个对车险需求很大的城市,他的专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4个月后,他成为办事处副主任。随后,他节节升职,部门经理,总经理助理,中心支公司总经理等,他在职业经理人的路上顺风顺水。月收入直线上升,人脉资源和资金都迅速聚集。
梁洪杰说,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在保险公司呆下去,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另一条路是寻找机会,自己创业。俗话说,一个人的资源决定着他的路径。他长久地工作于保险业,当然只能在这里寻找机会。
但是保险业对个人的机会在当时微乎其微。保险公司太大,不敢想,做业务员又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做保险设计,这是一个方向之一,但不是他所擅长。保险业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各种险种已经比较丰富,但是众多保险业精英人士的出路还不明确。
精英人物聚集到一个行业如果不寻求多姿多彩的出路,那么,对于他们的人生理想和才华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其时,一些国有的公估公司开始出现,比如北京的北方公估。但是真正的民营公司微乎其微,上海有一家大洋公估,但是没有政策的支持,一度差点被整顿。大环境还没有给保险中介准备一个温床供以生长。
在国外,保险公估是一个和保险业本身一样拥有一样悠久历史的行业,在国外的理赔中,只有少部分赔付金额较小的单子由保险公司自己负责,而其它的80%都是由保险公估公司核定损失。但在中国,这个比例至今都只有1%。随着中国加入WTO,保险业势必和国际接轨,接轨中产生的机会如此巨大,众多保险业精英人士在不同的路径上开始了创业尝试。
有开保险经纪公司的,门槛:注册资金1000万元;有开代理公司的,正规的和不正规的并存,高中文化就可以考取代理人资格的门槛使得代理人队伍异常庞大,达1000万人。
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乃至于保险设计,这些与保险业息息相关的部分在未来的市场里都将和保险公司分离,构成结构健康的现代保险市场。长久地受到这些浪潮的冲击,梁洪杰也开始思考在保险业创业的可能性。1999年6月,经过长久的酝酿,他和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在深圳租了一间房,筹划成立公估公司。
此时的梁洪杰已非几年前能相比,他除了自己拥有专长外,已经结识了大批优秀专家,在警界,医学界,法律界都有很好的人脉资源,这是他随时都可以动员起来的专家库。同时,他又熟知保险公司的内部运作,对市场目标看得一清二楚。1999年,市场条件趋于成熟,于是,梁洪杰的公估公司计划开始成型。尽管此时的他还是平安公司的中心支公司总经理,但是他已经做好了由职业经理人向老板的转变。
对于这个过程,一个对精英人士创业颇有研究的人认为,精英人士创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他们只有渐变,没有突变。在正式独立创业的时候,他们事实上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因此一旦目标确定,他们创业的成功率较高。夏日里的公司成立公司的过程是繁杂而琐碎的。光是资料,梁洪杰就准备了一大柜子,“这些资料不但要说服股东,还要说服保监会。”
1998年前,保险业的监管职能还归属人民银行,保监会成立后,监管职能划归保监会。但是对于新兴行业的研究,各个方面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保险公估业存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保险市场,保险公司处于主动地位,被保险人处于被动地位,一旦需要理赔,被保险人以个人力量和公司较量,很容易吃亏。但同时,理赔中也常常出现被保险人虚报的一面,研究人员认为,被保险人在索赔中的高报行为是必然的,即使在保险业发达的西方国家,高报率高达90%以上。“人人都夸大损失的潜意识。”
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双方地位不平等,双方互不信任。套用一个经济学术语,市场双方陷入“囚徒困境”。一旦如此,市场的成长逻辑将陷于混沌。从长远来看,这对保险业是不利的。因此需要一个独立于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的第三方,由它对双方的行为进行评判和界定。这就是保险中介存在的必然基础。
梁洪杰和两个同伴分析认为,这个市场正处于启动阶段。他们不是第一批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但是第一批进入的人已经在政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试探,而保监会也对他们进行了积极的鼓励。同时,市场方面,保险公司也开始接受保险公估的概念,接受概念总比无知好。于是,淘金条件基本成熟。
在拜访了保监会人士后,梁洪杰开始正式申请筹备。当年12月,梁洪杰完成申报初稿,2000年2月,上报保监会。但该材料于6月被打回。在当时,没有关于保险公估公司的章程和相关规定,因此,一切只能参照国外的相关资料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修改。由于当时一些规定要求7个法人股东和6个自然人股东,而且,法人股东必须有近3年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损益表,手续极为繁杂。于是前前后后,上报、打回修改达四次之多。
与此同时,国家关于公估业的一些规定相继出台,2001年,《公估人管理规定》出台
。政策条件一步步趋于完善。梁洪杰的申报工作也变得顺利了很多。2001年9月,梁洪杰正式获得批文。 由于他多年从事理赔工作,对疑难案件的处理有独到之处。于是案件调查成为新公司的第一个突破点。
2002年6月,经过几年的筹备,衡量行终于开业,梁洪杰的保险公估之路开始了第一步。
秋天的第一单
新公司成立后往往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随着隆重的开业典礼,业务量源源不断;一种是开业过后就冷冷清清,一如新婚后的平淡。大多数属于第二种。衡量行的全部投资大约有300万元。“我们的心理准备是3年。”一开始,梁洪杰就没有期望大把收割银票,作为一个新来者,需要投入,需要树立竞争力,需要树立口碑。
第一个月,梁洪杰带着手下不断地到各大保险公司拜访,向他们宣传自己。“这是很艰难,也是必要的一步。”
就目前而言,公估公司的订单多数来自保险公司,一部分来自保监办的推荐,还有少部分来自被保险人。于是向保险公司推荐自己是保险公估业的必修课。
第一个月,订 寥寥。由一个经理人向老板转变,市场接受总是有一个滞后效应。几天前还是一起开会的同行,转眼就是生意关系。于是,拿给衡量行的只是一些水灾和火灾的小单子,这是一个平常理赔人员都能做的事情,给衡量行做,也许是人脉资源发挥了作用。
从6月到8月,衡量行过得没有生气。前期展望的专业竞争点没有展现出来。梁洪杰为了打造衡量行在关于骗保疑难杂症方面的竞争力,特意从**部门挖了一些高手。但是冷清的订单让他们无用武之地。
于是,他们只有不厌其烦的拜访,宣传。
转机来自于10月初的一个火灾单子。人保广州公司接到一个火灾索赔的案子。保险单的签单日期为9月28日,事故发生时间为10月3日。人保的人去查勘之后,感觉有疑问,但他们不知道疑问在哪里。于是他们把单子委托给衡量行,让他们解难。
梁洪杰接到案子立即组织人马到现场勘察。时间过去好几天,现场勘察核损看不出什么问题。在保单上消防队签定的火灾时间是10月3日,可一些蛛丝马迹却显示出这里有疑问。他们简单调查之后就离开了。但一回头就立马兵分两路杀回马枪,一路到发生火灾的工厂和周边随机调查,向他们确认火灾时间;另一路到供电局,查工作日志,查线路故障报告。如果发生火灾,线路必然出现问题,而供电局必然有记录。同时在省消防大队的支持下,在消防大队获得了真正的出车证明,报警记录显示,实际火灾时间为9月27日,保单上的火灾时间是假的。再往深处挖,是一起典型的内外勾结的欺诈行为。
记者问梁洪杰为什么保险公司做不了而衡量行能做,他说,衡量行案件调查部的人有些是几十年的老**了,侦查水平一流,而且他们在警界的人脉是其它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这一单保险公司拒赔155万元,按照惯例,应该奖公估公司保单额的20%。记者笑问收益,他笑而不答。“总之,让衡量行扬名立万了。”和冬天相伴的淡季
但这样的案子不是总能遇到,稍微出手就又开始休兵。于是衡量行开始了培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召之能战,不战练兵。军人出身的梁洪杰对淡季有着自己的看法。
其间,他们还接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单子。11月,人保给他们一个医疗的单子。他们接单后买了鲜花和水果去看望伤者。并坦言自己是衡量行的,受保险公司委托为他服务,希望能够得到配合。随后梁洪杰和他请来的医学专家一起了解治疗经过,并对医生开的药单一一审核,并从中找出一些进口药,告诉医生,这些是不能开的,因为没有包含在保单范围之内。
他们是理赔的行家,对一些看起来不重要,但是又很关键的易引起纠纷的细节特别敏感。一周之后,伤者病愈出院,保单赔付也没有意外的高,一份可能会引起保险公司和患者纠纷的保单就被他们消于无形。
但这样的单子他们没有多少利润,整个冬天,公司的业务依然平淡。每个月看着十来万的资金出去而不见回来,公司开始陷入短暂的苦闷和彷徨。
到春节的时候,有股东提出意见,对衡量行的未来表示担忧。对此,梁洪杰表示,投入总有一个迟滞效应,市场需要前期培育。但他心里还是难免担忧。2002年,全国23家保险公估公司中,6家赢利,17家亏损,整个行业盈亏相抵亏损311.645万元。这点亏损对于其它行业也许是九牛一毛,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公估业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年底结算,亏损几十万,月现金流量一直处于负值。换言之,公司还没有找到稳定的增长点。这对新公司而言是致命的。
梁洪杰的应对之策是,把每一个单子做好,用尽心力去打造每一块石头,累积到足够的数量后,希望市场能够由量变到质变。
梁洪杰说,这也许意味着保险公司对他本人的信任开始转化为对衡量行的信任,对衡量行专业人员和专业水准的信任。
春天的快乐成长
春节之后,衡量行开始忙碌起来。随着4月广东部分地区水灾的出现,衡量行的订单开始增多。
新公司的业务增长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一旦突破瓶颈,需求就会激增。而且,一些异地业务也会找上门来。
4月中旬,安徽太平洋保险传来一纸传真,委托衡量行对两辆在深圳出事故的货车核损。车主报损20万元,但到底怎么回事,安徽太平洋的人没底,因为这是深圳汽修厂给出的受损情况。梁洪杰接到订单马上开车赶到深圳,在一家汽修厂找到了两辆车。经过一系列的明察暗访表明,汽车受损情况没有描述的那样严重。而且之所以报这么高是因为深圳的汽修厂虚报维修价格,拿不出钱就不让车走。于是车主只好让保险公司当“冤大头”。但梁洪杰的出现却让这个事故大事化小。首先,维修成本降低,其次理赔金额降低,其三,在这个修车高手面前,汽修厂的人只有退步,让外地车走人。
记者问他这个单子利润多少?他说少得可怜,但是这个单子却又一次给保险公司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市场可能产生的疑问,公估公司会不会偏向保险公司。作为业务的主要来源,不受到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是,对未来的责任却让公估公司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们做出的核损鉴定意见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而且永久存档。一旦将来出现什么疑问,当事人完全可以追述他们,这个时候,他们的代价将会极为高昂。为了蝇头小利而放弃未来,“只有最笨的人才这么做。”
“我们所要做的是尽量公平,如果保险公司要我们放弃原则,我们只能放弃订单不做。”梁洪杰的这种观点在公司业务会议上一再强调。随着一单单业务的优质完成,衡量行的口碑逐渐在广东保险公司扩散开来。
5月初,他们在太平洋保险公司对公估公司的全国性招标中一举中标,“这就意味着太平洋一旦有理赔业务外包,我们将是优先获得订单的公司之一。”“而且,昨天我们收到保监会可以开分公司的批文。”
在记者面对面采访两个小时里,梁洪杰不断的有电话进来,也不断有下属送来文件请 他签字。在公司门口的记事板上还写着一则通知“全体人员周六加班。”
这个时候,谈起业务增长,梁洪杰一脸笑容,“我们本来准备三年赢利的,现在看来只要两年就够了。”他们今年的目标是300万元,明年是500万元。单单就这个月的增长情 况来看,月度业务增长率是近十倍速。“以前是一个月才几单业务,现在是一天都有十几 单。人员也增多了,开始只有3个人,现在已经有23个人了。”“这还不够,我跟董事会汇报说,今年还要投入100万元增强实力。我要月薪1万聘请总经理。我要把股份分给他们,公司赢利之后,每增长100%,我就把10%的股份分给他们,直到将近50%。”
梁洪杰连珠炮似地把他的计划一股脑地展示在记者面前,他迫切想让大家知道这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公司。
我们也知道,这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公司。梁洪杰是个保险的老人,但他创立的公估公司却是保险公估业的新人。对于整个保险市场而言,保险中介又何尝不是市场的新人。从2001年,保险公估业正式成为保险业的一部分起,它已经和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一起被称为保险中介的三架马车。目前这三架马车正处于市场孕育期,在以后三年里,整个保险中介业将会快速增长,“这将是在保险市场创业人的快乐时光。”
来源: 法律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