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碰到一个朋友,他跟我说,近现代的字画他只收到黄宾虹为止,陆俨少都不收,当代的看都不看。他这么说,我觉得非常诧异。中国的收藏家一直以来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张伯驹、张大千、吴湖帆、王季迁这一代收藏到八大、石涛为止,因此他们错过了有巨大升值价值的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傅抱石等“近现代”大师,因为他们的观念也是不收“当代”的;而钱君匋,程十发、唐云这一代收藏家没法儿收到更老的,只能收扬州八怪、赵之谦和海上六十名家等书画家。当前的很多所谓收藏高手均以为最贵的就是最好的,所以都朝着“近现代”使劲儿,他们没有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再过20年有很多当时的“当代的”也会变成“近现代”的。也有另外一种可能,这些“当代”的价格超过了“近现代”的。所以“只收近现代的,不收当代的”,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美学家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所以说,每个年代都会出现大师,这是不容置疑的,时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纵观中国历代皇帝们的私家珍藏,好像也都是一直在收“当代”的,不是吗?
我为什么比较关注对当代作品的收藏,因为当代画家作品里的“当代性”特别强,一个优秀的当代画家除了要把中国画的精髓吃透外,同时也有属于这个**的特征。以我比较关注的当代画家胡寿荣为例,他的作品中除了饱有中国画的精髓外,还吸收了林风眠画作中的长处。作品画面中的墨和色非常透明干净,把中西结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工笔画也很有写意性,线描的运用非常大胆,同时还大量运用国外丙烯和金银颜料来增加画面的丰富性,有制做的成分但不露痕迹。除此,胡寿荣的作品中还加入了民族元素和抽象元素,这些特征都是很典型的当代性。
人们的审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常和70后80后的藏家聊画,他们不是很喜欢特别传统的,当代画家的作品中就应当有当代意识,所以藏家的收藏观念绝对不能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