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评网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岳建国:“埋儿养老”是权力思维的笑柄 [复制链接]

1#
 古人毕竟缺乏法治观念,令人不解的是,六安市的官员们一想到“老有所养”问题,为何就本能地到古人那里去寻找灵感,而不是借鉴当代世界的成功经验?
 为了弘扬孝道,弘扬传统文化,最近,安徽省六安市以“二十四孝”故事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引发了争议,其中“埋儿奉母”故事更让人觉得“瘆得慌”。有市民表示,“真的按照这个典故说的去做,放在现在无疑就是犯罪。”制作单位解释说,选用“二十四孝”是上级领导制定的。随后很快表示,准备用其他内容替换“埋儿奉母”。
 “二十四孝”故事,堪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全盘盲目传承的一个“标本”。虽然其中有的故事目前仍有借鉴意义,但有的已与现代法治理念背道而驰。比如“郭巨埋儿”,讲的是一对年轻夫妇生下儿子后,因害怕多了一张口会影响赡养父母,于是就挖坑活埋儿子……鲁迅先生对此非常“反感”:“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古人毕竟缺乏法治观念,可以理解,但令人不解的是,六安市的官员们一想到农民们的“老有所养”问题,为何就本能地到古人那里去寻找灵感,而不是借鉴当代世界的成功经验?
 可以断定,对于目前农民们的养老问题,到传统文化中是无法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的,因为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间百姓都很穷,子女都缺衣少吃,官方更是一个铜钱都不给老人,而且目前的现实与古代大不一样,比如留守老人现象,这在过去是极少存在的,所以不可能解决得好。由于没有社会保障、公益事业的概念,那时都是子女直接赡养老人,这种做法有很大一个缺陷,就是老人能否被可靠地赡养,取决于老人和子女的贫富和子女的自觉,如果子女有能力而不孝顺父母,也只能靠当地德高望重之人和亲戚邻居的干涉,不会被强制,所以,“老无所依”的现象在古代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皇帝推崇“二十四孝”故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在当今**,人类文明已经找到了更好的赡养老人的思路,那就是用立法的办法,让**从税收中拿出一部分钱,给所有达到一定年龄的老人发放足以过上体面生活的养老金,让每个人都享有可靠的养老保障。其实,这仍然是一种“孝道”,仍然是用年轻人的税金来赡养老人,只不过不是子女直接赡养老人而已。由于这种保障是法律规定,是国家行为,是老人的公民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更与老人本人有无积蓄无关,与子女的贫富无关,即使子女没有孝心,也不至于生存不下去,所以可以杜绝大面积老无所依现象的出现。这,已经在许多国家成为现实。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类型的养老保障,我们目前只覆盖了党政事业单位及国企的退休人员,对于其他群体尤其是农村老人,这种保障还很不到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他们还必须依赖自己的积蓄和子女的赡养。从这个角度看,六安市的官员们如果真的关心老人的赡养问题,那也应该首先从现代养老理念上去寻找灵感,多借鉴,多思考,努力促使更科学、更可靠的现代养老制度的进步和完善,其次才是到古人那里去寻找一些经验,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首先把“二十四孝”故事翻出来照抄,甚至把堪称丧失人性、极其残忍、与法治社会格格不入的“**”制作成公益广告向公众宣传,这不但毒害公众的思维,而且成为那些参与决策的官员的一大笑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