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整体收益法评估说明
一、 评估对象
本次评估对象是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股东全部权益价值。
二、 收益法的应用前提及选择理由
(一)收益法的定义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是指将预期收益资本化或者折现,确定评估对象
价值的评估方法。收益法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股利折现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
收益资本化法是将企业未来预期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对稳定的收益,以资本化
率转化为企业价值的一种计算方法。通常直接以单一年度的收益预测为基础进行
价值估算,即通过将收益预测与一个合适的比率相除或将收益预测与一个合适的
乘数相乘获得。
收益折现法通过估算被评估企业将来的预期经济收益,并以一定的折现率折
现得出其价值。这种方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广泛应用,通常需要对预测期间(从
评估基准日到企业达到相对稳定经营状况的这段期间)企业的发展计划、盈利能
力、财务状况等进行详细的分析。
收益折现法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股利折现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股利折现法
是将预期股利进行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具体方法,通常适用于缺乏控制权
的股东部分权益价值的评估。现金流量折现法通常包括企业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
和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
(二)收益法的应用前提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结合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未来收益可预测情况、所获
取评估资料的充分性,恰当考虑收益法的适用性。一般来说,收益法评估需要具
备如下三个前提条件:
1.被评估企业的未来收益可以合理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
2.被评估企业获得未来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可以合理预测,并可以用货币
衡量;
3.被评估企业的未来收益年限可以合理预测。
(三)收益法的选择理由
评估人员在对被评估单位历史年度的会计报表、经营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的
基础上,对管理层进行了访谈和市场调研,取得了收益法盈利预测数据和相关依
据。经综合分析,本评估报告选用了未来收益折现法,选择的主要理由和依据如
下:
(1)总体情况判断
根据对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历史沿革、所处行业、资产规模、盈利情
况、市场占有率等各方面综合分析以后,评估人员认为本次评估所涉及的资产具
有以下特征:
①被评估资产是经营性资产,产权明确并保持完好;企业具备持续经营条件;
②被评估资产是能够用货币衡量其未来收益的资产,表现为企业营业收入、
相匹配的成本费用、其他收支能够以货币计量。
③被评估资产承担的风险能够用货币衡量。企业的风险主要有行业风险、经
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些风险都能够用货币衡量。
(2)评估目的判断
本次评估是对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进行评估,为北
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转让股权的经济行为提供价值参考依据。要对盘锦
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公允价值予以客观、真实的反映,不仅仅是对各单
项资产价值予以简单加总,而是要综合体现企业经营规模、行业地位、成熟的管
理模式所蕴含的整体价值,即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整体的获利能力来体
现股东权益价值。
(3)企业会计报表判断
根据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会计报表和经营数据,公司的营业收
入可持续取得,企业获利能力可以合理预期。被评估企业管理层能够提供公司经
营状况与收益状况的历史数据和未来年度的预测数据,评估人员进行了必要的分
析、判断和调整,认为相关预测基本合理;
(4)收益法参数的可选取判断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相关贝塔系数、无风险报酬率、市
场风险报酬率等资料能够较为方便的取得,采用收益法评估的外部条件较成熟,
同时采用收益法评估也符合国际惯例。
综合以上四方面因素的分析,评估人员认为本次评估在理论上和操作上适合
采用收益法,采用收益法评估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价值。
三、 收益法的应用假设条件
本评估报告收益法分析估算采用的假设条件如下:
(一)一般假设:
交易假设:假定所有待评估资产已经处在交易过程中,评估师根据待评估资
产的交易条件等模拟市场进行估价。
公开市场假设:公开市场假设是对资产拟进入的市场的条件以及资产在这样
的市场条件下接受何种影响的一种假定。公开市场是指充分发达与完善的市场条
件,是指一个有自愿的买方和卖方的竞争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买方和卖方的
地位平等,都有获取足够市场信息的机会和时间,买卖双方的交易都是在自愿的、
理智的、非强制性或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进行。
持续使用假设:持续使用假设是对资产拟进入市场的条件以及资产在这样的
市场条件下的资产状态的一种假定。首先被评估资产正处于使用状态,其次假定
处于使用状态的资产还将继续使用下去。在持续使用假设条件下,没有考虑资产
用途转换或者最佳利用条件,其评估结果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企业持续经营假设:是将企业整体资产作为评估对象而作出的评估假定。即
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在所处的外部环境下,按照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企业
经营者负责并有能力担当责任;企业合法经营,并能够获取适当利润,以维持持
续经营能力。
(二)收益法评估假设:
1. 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无重大变化;本次
交易各方所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无重大变化;无其他不可预测和不可
抗力因素造成的重大不利影响。
2. 针对评估基准日资产的实际状况,假设企业持续经营。
3. 假设企业的经营者是负责的,且企业管理层有能力担当其职务。
4. 除非另有说明,假设企业完全遵守所有有关的法律和法规。
5. 假设企业未来将采取的会计政策和编写此份报告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在
重要方面基本一致。
6. 假设企业在现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经营范围、方式与现时
方向保持一致。
7. 有关利率、汇率、赋税基准及税率,政策性征收费用等不发生重大变化。
8. 无其他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及不可预见因素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9. 假设企业预测年度现金流为期末产生;
10. 假设评估基准日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保持目前的市场竞争态势;
11. 假设评估基准日后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先进性继续保持目前的水平;
12. 假设公司的生产设备能够达到设计产能水平,维持正常稳定规模生产,不
考虑进一步的增产扩能;
13. 假设国际原油价格水平及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主要产品销售价格在一定
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有剧烈波动;
14. 假设公司的生产将一直采用目前原料稳定配比,物料平衡表与评估基准日
水平保持稳定;
15. 假设股东变化不会对经营条件及经营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6. 假设公司产品结构不会发生重大调整,生产原油种类的配比方式不变;
17. 假设北沥股份只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以便维持现有产能的持续生
产,不考虑进一步的增产扩能;
18. 假设北沥股份将不会遇到重大的款项回收方面的问题(即坏账情况),应
收账款回收时间和回收方式将不会变动。
评估人员根据运用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对企业进行评估的要求,认定这些假
设条件在评估基准日时成立,并根据这些假设推论出相应的评估结论。如果未来
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或其它假设条件不成立时,评估结果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本评估报告收益法评估结论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在评估基准日时成立,当上述
假设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签字注册资产评估师及本评估机构将不承担由于假设
条件改变而推导出不同评估结论的责任。
四、 宏观经济分析和行业分析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对2014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判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4世界经济展望》中对2014年以及未来五
年至十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状况进行了预测,同时指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2014年全球GDP增长,将从2013年的2.8%小幅度提
升至3.1%。发达国家和成熟经济体2014年经济增长前景有所好转,可能达到
1.7%的增长速度,相比2013年的1%有所提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预计欧元区将
获得0.8%的正增长,走出前两年的衰退状况。2014年,美国将是全球经济向好
的第二大引擎。美国GDP预计在2014年增长2.3%,比2013年令人沮丧的1.6%
提高0.7%。
2014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将有极小幅度的放
缓,整体预计比2013年的4.7%下降0.1个百分点,降至4.6%。增长的主要动力
仍然是中国。根据中国官方宣布的增长率,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
7.5%放缓至7%,对于中国的经济转型而言,体制和政策依旧是艰难的挑战。在
其他新兴市场中,印度、拉丁美洲和其他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2014年都会
实现小幅增长,但这些国家2013年的经济增长实在乏善可陈。
从2014年到2019年五年之间,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前景依然比往年更
加乐观,因为这些经济体仍然缩小产出缺口。美国在2014年至2019年五年间的
平均年经济增长率为2.4%,欧元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
经济体的增长趋势在2014年至2019年五年间会更加明显地放缓。随着中国、印
度、巴西和其他国家将从快速、投资密集的“追赶”型成长向成熟的、更加平衡
的增长模式转变,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速会放缓。2014年至2019年五年之间,新兴
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速为4.3%。而到了下一个五年,即从2020年至2025年,新
兴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速会继续放缓,约为3.2%。
2014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仍面临许多问题,例如结构性缺陷、投资的政策限
制和生产率增长率低等。IMF在《2014世界经济展望》中强调,全球经济增长中
的不确定因素将加剧新兴经济体的风险。新兴市场正在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加上本国内的经济结构问题或其他经济发展漏洞,两者结合可能会导致另一轮的
全球经济调整。此外,旧的风险依然存在。风险之一就是欧元区尚未完成的金融
体系改革。在某些欧元区经济体中,不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企业和**债
务过剩,以及与日本和美国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相关的财政和金融风险等,上述因
素威胁着欧元区的经济健康。
2.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牢牢把握发展主动
权,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
构调整要助力,着力发挥市场作用,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
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69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19812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23871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
增加值125361亿元,增长8.0%。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全国夏粮总产量13660万吨,比上年增加475万吨,增长3.6%。夏收油菜籽
产量1376万吨,比上年增加34万吨,增长2.5%。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003
万吨,同比增长1.7%,其中猪肉产量2705万吨,增长3.0%。
(2)工业生产增长平稳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8%,增幅比一
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
集体企业增长3.2%,股份制企业增长10.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4%。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制造业增长9.9%,电力、热力、燃
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4%,中部
地区增长8.8%,西部地区增长10.8%。分产品看,464种产品中有346种产品产量
同比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5%,与上年同期持平。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56143亿元,同比增长5.3%。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同比增长9.2%,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环比增长0.77%。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764亿元,同比增长9.8%,其
中,主营活动利润21388亿元,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
入中的成本为85.9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47%。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放缓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77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3%(扣
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
有控股投资65667亿元,增长14.8%;民间投资138607亿元,增长20.1%,占全
部投资的比重为65.1%。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6.3%,中部地区增长
19.2%,西部地区增长18.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820亿元,同比增长24.1%;
第二产业投资89186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投资118764亿元,增长19.5%。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上半年到位资金246051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国家
预算资金增长15.5%,国内贷款增长12.9%,自筹资金增长16.7%,利用外资下降
8.3%。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96843亿元,同比增长13.6%。从环比看,6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45%。
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201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
素实际增长13.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3.7%。
房屋新开工面积801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
19.8%。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83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
下降7.8%。全国商品房销售额31133亿元,同比下降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
9.2%。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8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8%。6月末,
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44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5%。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
到位资金58913亿元,同比增长3.0%。
(4)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19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1%(扣除价格
因素实际增长10.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
费品零售额62102亿元,增长9.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107253亿元,同比增长12.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946亿元,增长13.2%。按消
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2989亿元,同比增长10.1%,商品零售111210亿元,增长
12.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58329亿元,增长10.2%。6月份,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环比增长0.96%。
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375亿元,同比增长48.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
网上零售额1819亿元,增长56.3%。
(5)进出口增速由负转正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23919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20209亿美元,同比
增长1.2%(一季度为同比下降1.0%)。其中,出口65113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
价为10619亿美元,增长0.9%;进口58807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9590亿美
元,增长1.5%。进出口相抵,顺差6306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029亿美元。
6月份,进出口总额21086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3420亿美元,同比增长6.4%。
其中,出口11513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868亿美元,增长7.2%;进口9573
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552亿美元,增长5.5%。
(6)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与一季度持平。其中,城市上涨
2.3%,农村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4%,烟酒及用品下降0.6%,
衣着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
1.2%,交通和通信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3%,居住上涨2.5%。
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2.9%,油脂价格下降5.3%,猪肉价格下降5.1%,鲜
菜价格上涨1.0%。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环比下降0.1%。上半年,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8%,6月份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0.2%。工业
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0%,6月份同比下降1.5%,环比下降0.1%。
(7)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396元,同比名义增长12.0%,扣除价
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9元,同比名义增长
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4年上半年全
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同比名义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8780元,同比名义增长13.7%。6月末,
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418万人,同比增加307万人,增长1.8%。外出务工劳动
力月均收入2733元,增长10.3%。
(8)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6%,
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内需结构进一步改
善。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
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
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7,比
上年同期缩小0.06。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上半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同比下降4.2%。
(9)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0.9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狭义货币(M1)
余额34.15万亿元,增长8.9%,流通中货币(M0)余额5.70万亿元,增长5.3%。
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7.63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13.61万亿元。上半年,
新增人民币贷款5.74万亿元,同比多增6590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9.23万亿元,
同比多增1354亿元。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0.5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46
亿元。
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国内外经济环境依
然错综复杂,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下一阶段,要振奋精神,狠抓落实,认
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调结构、
转方式不动摇,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行业分析
1、
中国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改革开放的层次和水
平将更加进一步提升,行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要求的提出,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成为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
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但在一揽子宏
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我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回升向好势头日益巩固。其中,石
油和化学工业行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 年,我国
化工行业总产值仍实现了9.2%的增长。
尽管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但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一
是我国**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审时度势对产业
政策和规划做出调整,为企业、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国内市场巨
大,消费增长强劲。汽车销量持续快速增长、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等对石油
和化工产品保持着旺盛的需求,石油和化工行业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2、“十二五”石油和化工重点行业发展方向
提高原油加工行业准入门槛,控制炼油产能盲目扩张。对于新建炼油项目,
要进行严格控制。新建炼油项目需按大型化、炼化一体化要求,规模控制在1000 万
吨/年以上。严格控制现有小型炼油装置再次扩大原油加工能力,加快淘汰200 万
吨/年及以下的小炼油企业,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小炼油项目。
在统筹兼顾全国总量平衡和消除区域供需失衡前提下,以现有企业改造扩建
为主,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基地和产业聚集区。争取到2015 年,形
成若干个2000 万吨/年级的炼油生产基地,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炼油
能力比重进一步提高,炼油企业平均规模达到700 万吨左右。
完善原油一次、二次加工配套装置,提高综合加工和炼化一体化能力,积极
推动油品质量升级改造。争取到2015 年,原油加工能力控制在6.5 亿吨/年以内,
成品油产量达到3 亿吨左右。汽油质量标准达到国Ⅳ以上,柴油质量标准达到国
Ⅲ以上,轻油收率达到78%。吨原油加工耗标油低于60 千克。
3、2014年
中国石油行业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据中国产业洞察网研究员分析:根据需求和生产情况,预计2014年石油和原
油净进口量分别为3.24亿吨和2.98亿吨,分别增长5.8%和6.3%,石油和原油对
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60.7%和58.7%。汽、煤、柴油全部净出口。
石油化工、石油储备较快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4年
中国石油需求和
成品油需求增速将有所回升。预计2014年石油表观消费量达到5.34亿吨,比上
年增长3.8%;原油表观消费量5.08亿吨,增长4%;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98亿吨,
增速加快至4.2%。
多年来,国内原油产量一直增长较慢,长时间年均增长1%~2%区间。2014年
国际油价仍会保持较高水平,国内石油需求有所回升,对原油产量增长有一定支
撑作用。但受资源条件限制,生产增速仍不会太高。预计2014年国内原油产量2.1
亿吨左右,增长1%。
根据近年炼厂开工率、各石油产品产量收率,并考虑2013年和2014年新炼
厂投产情况以及各石油产品供需状况等,预计2014年原油加工量为4.98亿吨,
增速加快至4%;成品油产量3.08亿吨,增长4%;汽油、煤油和柴油产量分别为
10420万吨、2690万吨和1772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7%和2.6%。
4、2014
中国石油石化业上半年运行分析
今年上半年,国内石油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行业整体效益保持增长,
油气开发投资加快,油气生产平稳,供需基本稳定,炼油效益持续改善。但上游
开采业利润降幅较大,炼油业投资减缓,成本上升加快值得关注。随着**微刺
激政策的推出,需求、价格都出现了回升迹象,预计下半年的总体增长情况将好
于上半年。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行业增加值保持回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石油石化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虽
比前4月减缓0.2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总体保持回升走势。
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0.5%,比1~4月加快0.2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
增幅4.7%,比前4月回落0.4个百分点。(见图)
收入保持增长
1~5月,石油石化行业主营总收入达1.99亿元,同比增长2%。其中,石油和
天然气开采业主营收入5453亿元,增长0.8%;石油加工业主营收入1.45万亿元,
增幅为2.5%。油气开采业收入中,石油开采收入4366亿元,增长0.2%;天然气
开采收入419亿元,增长11.6%;油气开采辅助活动收入669亿元,下降1.7%。
总体来看,上半年石油石化行业收入增长虽然不高,但走势平稳,且呈现加快趋
势。
利润降幅收窄
1~5月,石油石化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783.1亿元,同比下降0.7%,降幅比前
4月收窄2.5个百分点。前5个月,油气开采业利润总额1633.5亿元,同比下降
5.5%。其中石油开采利润1521.5亿元,下降5.8%;天然气开采利润103.1亿元,
增长8%。石油加工业利润总额149.6亿元,同比增长120%,石油加工业效益持续
好转。
油气产量增长基本平稳
1~5月,全国石油天然气总产量1.33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2.3%,比1~4月
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原油产量8606.9万吨,同比增长0.1%;天然气产量520.1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天然气产量占油气总当量的35.23%,同比上升1.4%。
前5个月,全国原油加工量2.01亿吨,同比增长2.3%,比前4月加快0.5个百分
点;成品油产量(汽、煤、柴油合计,下同)1.27亿吨,增长3.8%,与前4月持
平。汽、煤分别增长8.4%、20.1%,柴油下降1.1%,汽、煤油保持较快增长,柴
油增幅持续下降。
石化产品增速加快
1~5月,全国有机化学原料产量同比增长13.9%,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提高9
个百分点,其中乙烯产量705.2万吨,同比增长5.2%;甲醇产量1422万吨,增长
21.3%。前5个月,合成材料产量增长9.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合成树脂
产量2778万吨,增长10.4%;合成纤维单体产量875.1万吨,增长12.1%;合成
橡胶产量203万吨,增长9.9%。 油气开采投资增长加快,石油加工投资不
断放缓 今年来,石油石化行业投资增长明显分化,上游勘探开发在页岩气投资
推动下,呈现持续加快态势;石油加工业由于产能过剩,新建项目减少或推迟,
投资增速不断放缓。
油气开采业投资持续加快
1~5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际投资979.4亿元,同比增长19.3%,增速比
前4月加快1个百分点,是今年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石油开采投资875.3亿元,
增长17.1%;天然气开采投资104.2亿元,同比增长42.2%,占石油天然气开采投
资总额的10.6%,同比提高约两个百分点。前5个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新开工
项目176个,同比增长26.6%,其中天然气开采新开工项目增幅为40%。
石油加工业投资不断放缓
1~5月,国内石油加工业完成投资751亿元,同比增长7.3%,比上年同期回
落近13个百分点,为两年来的最低增幅。前5个月新开工项目289个,同比下降
3%,为3年来首次下降。
有机化学原料和合成材料制造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前5月,有机化学原料制造投资1092.1亿元,同比增长27%;合成材料制造
业投资732.8亿元,增长22.5%,其中合成树脂投资增长16.6%,均大大高于同期
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平均增幅11.7%的水平。
国内需求增长放缓,油气进口增长较快
今年1~5月,我国石油天然气表观消费总量为2.83亿吨(油当量),同比增
长5.6%,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
石油需求平稳,天然气需求放缓
1~5月,国内石油表观消费量2.16亿吨,同比增长4.4%。其中原油表观消费
量2.14亿吨,增长6.6%,对外依存度59.9%。原油消费增幅较大,主要是库存增
加,成品油需求并未增加。前5个月,天然气表观消费量750.2亿立方米,同比
增长9.6%,较去年同期回落8个百分点,占石油天然气表观消费总量的23.8%,
对外依存度30.7%。
今年前5个月, 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21亿吨,同比增长3.1%,增速与
去年同期持平。其中柴油表观消费量6917.6亿吨,下降1.3%;汽油表观消费量
4248.1万吨,增长9.5%,但同比回落3个百分点。
有机化学品消费趋快,合成材料基本平稳
前5个月,有机化学品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6.1%,比前4月加快1个百分点。
其中乙烯表观消费量776万吨,增长5.3%,与去年同期持平;甲醇表观消费量1501
万吨,增长6%。合成材料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7.1%,增幅与前4月持平。其中合
成树脂表观消费量3934.3万吨,增长11.2%;合成纤维单体表观消费量1323万吨,
增长1%。
原油进口加快,天然气趋缓
海关数据显示,1~5月,我国原油进口达1.29亿吨,创同期历史新高,同比
增长10.9%,而去年同期为负增长;进口金额1005.8亿美元,增长10.0%,占石
油和化工行业进口贸易总额的48.5%。进口天然气239.6亿立方米,增长15.9%,
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也比一季度回落5个百分点;进口金额98.9亿美元,增
长21.6%。
成品油出口放缓
前5个月,出口成品油751.9万吨,同比增长2.5%,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减
缓;出口金额75.3亿美元,增长0.7%,净出口成品油559.4万吨。其中煤油出口
401.2万吨,增长9%,占成品油出口总量的53.4%。
产品价格企稳回升
统计局价格指数显示,1 ~ 5月,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累计同比下降1.7%,
降幅比去年同期收窄3.2个百分点,比前4个月收窄0.7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
降幅亦为1.7%,同比回升1.3个百分点,比前4个月回升0.8个百分点,回升速
度逐步加快。
原油价格下跌
前5个月,我国大庆原油现货年均价为104.56美元/桶,同比下跌1.4%;胜
利原油年均价为103.29美元/桶,跌幅为1.7%。从走势上看,4月起,大庆和胜
利原油开始重拾涨势,5月同比涨幅分别为8%和6.8%。
成品油价格分化
市场监测显示,1~5月,国内93号和90号汽油市场均价分别为10153元/吨
和9559元/吨,同比分别上涨1.7%和2%;0号柴油均价为8475元/吨,同比下跌
1%;石脑油均价7060元/吨,下降4.4%。柴油、石脑油价格较为低迷,不过5月
均出现反弹势头。
合成树脂价格总体稳中趋升
1~5月,高密度聚乙烯市场均价为11740元/吨,同比上涨4.6%;低密度聚乙
烯均价为12688元/吨,涨幅达14.2%;聚丙烯均价为11322元/吨,上涨5.1%;
聚氯乙烯(SG3)均价6250元/吨,下跌3.6%;聚苯乙烯(666D)均价12620元/
吨,下跌7.3%。前5个月,己内酰胺市场均价为16860元/吨,同比下跌9.7%;
丙烯腈市场均价13918元/吨,同比上涨3.5%。
发展面临三大问题
成本上升加快,上游利润持续大幅下降
今年1~5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销售成本同比增长6.3%,而主营收入增长
不到1%,每100元主营收入成本同比上升2.76元,升幅5.6%,大大高于同期全
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成本0.6%的升幅。炼油业100元收入成本虽有所下降,但财
务费用飙升,融资成本大幅增加。
数据显示,前5个月,炼油业财务费用升幅达到38%,而去年同期则是负增长,
高出同期全国规模工业财务费用平均增幅21.6个百分点。炼油业财务费用快速增
加的主要原因是汇兑损失和利息增加。
今年来,炼油行业进口原油增加较快,但遭遇人民币汇率下挫影响,汇兑损
失较大。受成本上升和油价下跌影响,上半年油气开采业利润降幅仍达5%左右,
已经连续21个月下降,这种情况历史少见。如果效益下滑再持续下去,有可能对
上游投资和整个石油石化行业的增长动力产生重大影响。
单位能耗上升,炼油装置利用率较低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达68.5千克标准油/
吨,同比上升2.8%,有加快的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经过
多年持续下降后,去年开始反弹,2013年综合能耗比上年上升0.96%。
初步测算,今年一季度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万元收入耗标煤约305千克,
同比上升4.6%;石油加工业万元收入耗标煤约381千克,同比上升1%,均呈加快
趋势;同期,石油和化学工业万元收入耗标煤则保持下降,降幅1.1%。上半年,
由于成品油消费持续疲软,出口增长放缓,原油加工业装置利用率持续走低。前5
个月,全国炼油业装置平均开工率只有70%,为近年来新低。原油加工业产能过剩
压力凸显。
下游石化产品进口压力持续增大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口有机化学品达1736万吨,同比增长
10.5%,其中对二甲苯进口量达406万吨,增长8.5%。进口合成树脂1355万吨,
同比增加12.7%,占同期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的34.4%;其中聚乙烯进口量401.1
万吨,增幅达22.1%。有机化学品和合成树脂的进口增速均比去年同期显著加快,
给国内市场造成巨大压力。从进口方式看,我国合成树脂进口量中,一般贸易占
65%,加工贸易占27%,其他方式约占8%。
下半年将好于上半年
展望下半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由于中东地区动荡局势
短期内难以消除,国际油价下半年将会保持高位运行态势。根据当前石油石化行
业经济运行趋势,总体判断下半年行业经济增长会好于上半年。
预计全年石油石化行业主营收入约5.0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石油
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营收入约1.4万亿元,增长3%;石油加工业主营收入约3.68万
亿元,增长5.5%。
预计全年石油石化行业利润总额约4080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油气开
采业利润约3670亿元,与上年持平;石油加工业利润约410亿元,增长4%。
预计今年原油表观消费量约5.15亿吨,比上年增长5.5%;天然气表观消费量
约1830亿立方米,增长12%;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约为2.96亿吨,增长3.5%;乙
烯表观消费量约1900万吨,增长6%;合成材料表观消费总量约为1.52亿吨,增
长7%,其中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约9500万吨,增长10.5%。
5、中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中国炼油工业实现了迅猛发展,2010年,原油总加工能力超过
5亿吨/年,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实际加工原油4.23亿吨,生产汽、煤、柴三大类
成品油2.53亿吨,取得巨大成就,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支持作用。中
国炼油工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较完整体系和较强综合实力。
中国石化和
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公司在2011年度《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排名分别提升到第5位和
第6位。现就
新世纪中国炼油技术发展特点作一简要归纳,以便有益于展望未来。
(1)炼油厂规模开始走向大型化
进入21世纪,炼油工程技术加快发展,炼油企业规模和装置大型化技术不断
创新,目前我国已建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生产基地,其原油加工能力占全国总加
工能力的50%左右。
中国石化和
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公司的炼厂平均规模已达到661
万吨/年。当前新建炼油装置的规模,常减压蒸馏达到1200万吨/年,加氢裂化400
万吨/年,延迟焦化420万吨/年,连续重整210万吨/年,硫磺回收22万吨/年,
均属世界当前同类最大规模之一。由于炼油企业实行规模化、大型化、集约化,
提高了集中度,有条件贴近市场,贴近消费中心,产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从而
使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地区形成了三大炼化企业群,石化产业聚集度进一步
提高。
(2)原油走深度加工道路
2010年,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和加氢裂化等重油转化装置的总加工能力达到
3.353亿吨/年,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56.8%。其中催化裂化1.707亿吨/年、延
迟焦化1.096亿吨/年、加氢裂化0.55亿吨/年,分别占原油总加工能力的28.9%、
18.6%和9.3%。
催化裂化十年来受炼油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影响,发展趋缓,占原油总加工能
力的比重从1998年的34.4%下降到2010年的28.9%。延迟焦化近年来发展最快,
按催化裂化掺炼渣油口径分析,延迟焦化加工渣油的能力超过催化裂化,成为我
国第一位的渣油深加工装置。由于中间馏分油和化工轻油需求增长,十年来加氢
裂化发展加快,其比例从1998年的5.6%上升到2010年的9.3%。由于加工深度提
高,2010年
中国石化和
中国石油两大公司轻质油收率均超过75%,为最大量生产
液体运输燃料和化工原料、提高原油资源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
(3)炼油企业向炼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和采用化工原料油紧密联系在一起,化工原料油包括石
脑油、轻烃和加氢裂化尾油等,把炼油和化工结合在一起是炼化一体化发展的必
然趋势。进入
新世纪,中国已形成多个炼化一体化的大型生产基地,高效地促进
了炼油和石化工业的共同快速发展。加氢裂化是炼化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技术,
也是我国炼油的主体技术。加氢裂化工艺的特点是可生产重石脑油,作为高辛烷
值汽油组分或BTX芳烃原料;可最大量生产喷气燃料和低硫柴油等中间馏分油;
可生产BMCI值低的尾油,作为生产乙烯的裂解原料,一套轻油型加氢裂化可提供
近80%收率的化工原料油。
(4)成品油质量向国际接轨
21世纪前十年,由于清洁燃料需求的增长,我国加氢精制出现突破性发展,
成为提高成品油质量的核心工艺,全国馏分油加氢精制(包括馏分油加氢处理)
能力从2000年的0.478亿吨/年增加到2009年的1.436亿吨/年,不到十年,能
力增长近1亿吨/年。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是成品油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加氢精
制:1、清洁汽油生产,采用如RSDS和OCT-M等技术,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选择
性加氢,可把汽油的硫含量降到符合国Ⅲ、国Ⅳ汽油标准;2、催化裂化轻循环油
加氢,采用我国独特开发的MCI和BICH加氢技术,可把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经脱硫、
烯烃和芳烃饱和,以及部分芳烃开环,十六烷值可提高十个单位以上;3、焦化柴
油和直馏含硫柴油经深度加氢精制,可达到国Ⅳ或超低硫柴油标准;4、加氢脱硫
醇技术,可在很缓和的条件下脱除喷气燃料的硫醇,取代较复杂的钛菁钴经典脱
硫醇方法;5、含硫蜡油加氢处理技术,用以改善催化裂化原料质量,直接生产低
硫催化裂化汽油,并降低催化裂化烟气中SOx和NOx的排放,改善环境。加氢精
制还普遍应用于催化重整原料预加氢、润滑油精制和石蜡精制等方面。
(5)API Ⅱ/Ⅲ类润滑油基础油加快发展
多年来,我国采用大庆等石蜡基原油,用常规方法生产高粘度指数的API Ⅰ
类基础油。
进入21世纪,高档润滑油品需求增长很快,特别是汽车产量和销售量的快速
增长,要求内燃机油使用SJ-SL、CI-4等高档次多级润滑油,从而促进了加氢法
生产API Ⅱ/Ⅲ类基础油的发展,到2009年全国已拥有120万吨/年加氢法生产
API Ⅱ、Ⅲ类基础油的能力。
(6)加工劣质原油的技术对策
进入21世纪,劣质原油迅速增加。符合API度小于27、硫含量大于1.5%、
TAN大于1.0mg KOH/g任何一项指标的原油,可称为劣质原油,因为该类原油由于
硫、酸含量高,对设备产生严重腐蚀,重质高硫渣油进行深度加工,技术难度大。
为此,开发采用一整套技术对策。一是采用高速电脱盐设备,高效破乳剂、缓蚀
剂、中和剂等,控制蒸馏设备低温部位的低温腐蚀。二是提高材质,采用含铬钼
不锈钢材,控制高温没备的高温腐蚀。三是选择合适的重油深度加工途径,主要
走延迟焦化道路。十年来,我国延迟焦化能力实现快速增长,2010年焦化能力已
超过1.096亿吨/年,是我国第一位的重油深度加工装置。延迟焦化发展如此迅速,
其原因为:1、对重油加工的适应性强,加工深度大,可满足高硫、高重金属渣油
的加工。2、掌握了延迟焦化大型化技术,单系列装置能力超过160万/年。3、焦
化装置投资低,建设周期短,见效快。4、成功开发了焦化/CFB组合工艺,解决了
高硫焦的出路问题。
(7)重油转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我国RFCC一直是生产汽油和柴油的重油转化装置,进料中VR(AR均折成VR)
的掺入量最高年份达到36%,近年保持在30%左右。我国自主开发的催化裂化MIP
技术、FDFCC技术可有效降低FCC汽油的烯烃含量,同时可提高丙烯收率,促使炼
油向石油化工延伸。我国成功开发的渣油加氢处理(包括VRDS和ARDS)和重油催
化裂化(RFCC)组合工艺,为重油加工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可显著提高轻质油
收率,提高原油的有效利用率。
(8)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全国炼油平均综合能耗1988年降低到2900兆焦/吨之后,由于炼油厂复杂程
度增加,1997年曾一度增加到3520兆焦/吨。近十年来我国炼油企业加强技术改
造,积极调整结构,装置实现规模化大型化,提高企业集中度,节能效果明显。
同时不断创新技术,如加热炉强化传热技术、变频调节技术、在线清焦技术等,
从而到2009年
中国石化和
中国石油两大公司的炼油综合能耗分别降到2564兆焦/
吨和2826.5兆焦/吨。
在污染防治方面,各炼油企业污水经处理,普遍可达到外排标准。已有不少
企业对外排合格污水再进行杀菌、过滤等适度处理,可达到污水回用要求,进入
循环水系统,污水回用对炼油厂节水减排取得明显效果。原油加—厂中产生的H2S
通过硫磺回收,降低SOx对大气的外排。
(9)连续重整(OCR)成为炼化一体化的重要技术
CCR在炼油和石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重整汽油既是高辛烷值组分,又
是BTX芳烃的主要原料,用以生产PX、PTA、聚酯纤维和塑料制品;副产氢气是炼
油厂氢气的主要来源。因此,进入21世纪,连续重整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08
年我国已拥有29套连续重整装置,总加工能力达到2250万吨/年。为满足我国连
续重整不断发展的需求,我国自主开发的年产百万吨级连续重整装置已建成投产。
(10)新催化剂更新换代加快
由于重视新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加快了催化剂的更新换代,对促进炼油技术
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为适应我国RFCC的发展,裂化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从无定型硅铝向Y分子筛
发展,基质的中孔分布得到改善。据此我国开发出了EEY、USY、REUSY、REHY等
系列RFCC催化剂,都具有良好的重油裂解性能、抗金属污染性能、焦炭选择性和
水热稳定性等特点。
加氢催化剂向高活性、低反应温度、高空速、低氢耗和长寿命方向发展的思
路指导了20世纪多代催化剂的开发。进入21世纪,由于提高了对加氢催化剂的
认知程度,促进更多催化剂Ⅱ类活性相的生成,对提高脱硫相对活性,出现了重
大突破。开发出脱硫相对活性比老一代催化剂高出1.5-2.5倍的超深度加氢脱硫
催化剂,可以把高含硫柴油经加氢,直接生产国Ⅳ或超低硫柴油。
加氢裂化催化剂早期以无定型硅铝为酸性组分,发展到用分子筛为酸性组分,
加快了裂化催化剂的更新换代。
CCR的发展趋势是降低反应压力,提高苛刻度,反应压力从1.0MPa降到
0.35MPa,实现超低压反应,低氢油比,高空速,致使催化剂积炭速率加快,再生
周期缩短。为适应CCR的发展需求,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开发
出一种具有特殊孔结构的球形氧化铝载体,使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明显提高,从
而研制成PS-Ⅳ和PS-V(低铂)高活性、高水热稳定性的CCR催化剂,接着又开
发出高选择性和低积碳速率PS-Ⅵ和PS-VIICCR催化剂。目前国内多数CCR装置使
用PS系列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