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石,因色洁质嫩,犹如初开的木芙蓉花,温柔迷人而得名。从乾隆帝祭天时将田黄石作为供品后,田黄石有了“石王”的美称。而芙蓉石雍容华贵,细腻脂润,而且因清朝皇帝将田黄石章与芙蓉石章一起作为下达诏谕的凭信,芙蓉石顺理成为“石后”。
芙蓉石,产于福州市加良山东侧山峰。因色洁质嫩,犹如初开的木芙蓉花,温柔迷人而得。开发于明清之际,初期石质略粗,且多含砂团,品位远不及寿山所产。至清乾隆时,将军洞芙蓉问世,始初露头角,备受文人雅士赞赏,被称为石中君子,跻身印石“三宝”之列,与田黄、鸡血并驾齐驱。
在我国古代,人们总喜欢将玉比作君子,《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如其玉。”南宋以降,上层社会渐兴藏石之风,文士们视赏石、品石为脱俗雅事。芙蓉石以其清白明莹,凝结晃朗,不入俗世,具君子风范而令他们倍加珍爱。郭柏苍《闽产录异》称:“芙蓉石似白玉而纯粹,玉不受刀,逊于芙蓉矣。”陈亮伯在《说印》中更说:“马之似鹿者,贵也,真鹿则不贵矣;印石之似玉者,佳也,真玉则不佳矣。”
著名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先生一生吟诵寿山石诗很多,他92岁时赋诗吟芙蓉石道:
玉腕冰肌比石头,踌躇总觉不相侔。
藕尖白有芙蓉冻,丽质当推第一流。
芙蓉石天生丽质,雍容华贵,微透明而似玉非玉。前人形容其“如脂如膏如腴”、“拂之有痕”,这是形容人们对芙蓉石非常珍惜,唯恐有所损伤,仅仅“拂之”当然不会“有痕”。与其他坑石相比,芙蓉石的主要特征是:凝结脂润、细腻纯净,而且品玩最容易上“包浆”。寿山石长期在人的手上、脸上摩挲,石与皮肤的摩擦已增加了亮度,而人体的油脂与温度又使石质更加润通灵,火气褪尽,老到成熟。这种特殊的光亮谓之“包浆”。
芙蓉石的另一特点是含砂多。名贵的芙蓉石夹在坚硬的围岩之中,肌里有**、白色或灰色的块状砂团,这种砂团或砂线的分布没有规律,在石中穿来穿去。看起来大块的芙蓉石剔除砂质后,可能所剩无几;而有些表面石质很好,雕刻到里可能会发现有砂线或砂团,常常使艺人感到头疼。所以块度大而纯洁的芙蓉石章或圆雕作品十分难得。通常含有黄砂的芙蓉石质地最好,含有青色砂的多为老性芙蓉石的结晶体。芙蓉石中还常有粉白色的斑点,石农称之“卧虎屎”。老石农说:早年,随着世道的兴衰,芙蓉洞时开时废,人迹罕见,十分荒凉,山上有**出没。由于芙蓉矿洞冬暧夏凉,自然成了**最好的住所。**在洞中拉屎拉尿,渗入芙蓉石的矿脉,变成了“卧虎屎”。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却为芙蓉石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清朝初期的几位皇帝,都深为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所吸引,要求满族人接受并努力学习汉文化。他们也十分喜欢寿山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坐像,就是寿山石雕。
康熙、雍正、乾隆各朝,喜爱寿山石之风更盛,选石也更加讲究。名贵的芙蓉石自然得到清朝皇族的宠爱。康熙帝御宝“御赐朗吟阁宝”即为白芙蓉石所制;雍正帝用的“壶中元”、“和硕怡亲王宝”、“膺天庆”印玺皆为芙蓉石章;乾隆皇帝一生所用的寿山石印章,竟多达百余枚,其中不少是芙蓉石章。
清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临终时立下诏书:立皇太子载淳为太子,派载恒、端华、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赞襄政务,并规定他御用的“御赏”田黄石印章与“同道堂”芙蓉石印章,作为他“殡天”之后下达诏谕的凭信,“御赏”章作为“印起”,“同道堂”章作为“印讫”,必须同时加盖方为有效。皇帝将“御赏”章赐太子载淳,“同道堂”章交由皇太后保管。载淳于同年七月登基,改年号为“祺祥”,可是只过三个月,西太后慈禧便发动了政变,或杀或贬了几位顾命大臣,将政权连同两枚印章都掌握到自己手中,改年号为“同治”,垂帘听政。这个历史有名的“祺祥政变”的故事,说明了寿山石不仅贵为御用,还参与了一段重大的历史事件。
从乾隆帝祭天时将田黄石作为供品后,田黄石有了“石王”的美称。有“王”就有“后”。芙蓉石雍容华贵,细腻脂润,而且清朝皇帝将田黄石章与芙蓉石章一起作为下达诏谕的凭信,芙蓉石顺理成为“石后”。
芙蓉“石后”因“石王”田黄石在前朝理政,一直以来基本是深藏后宫,至到12年前的2002年4月,在北京华辰拍卖会上,有一对康熙皇帝御用的芙蓉石印章,估价仅80万——100万人民币,成交价却高达390万人民币,创下了芙蓉石章的天价。这对印章是康熙皇帝晚年的用印,质地温润细腻,平顶浮雕双夔博古钮,雕工精致。根据《秘殿珠林》卷记载,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康熙帝自择“戒之在得”四字印文,以纪念在位即将60年。次年5月,康熙帝在避暑山庄命大学士、著名画家张照拟定字体,并由梅玉凤刻成。这对印章常钤於康熙晚年的御笔书画之中,《石渠宝笈》中屡有著录。两印的印文也是康熙晚年心境的实录。“戒之在得”折射出他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与警惕之心;“七旬清健”则反映了他对晚年身体健康的期待。
康熙去世之后,这对印章和其他康熙生前的用印一起封存於紫禁城内。1900年八国联军侵扰,大多数康熙玺印散失,部分流散欧洲。据了解,这对印章曾於20世纪初出现於法国某拍卖会,后一直秘藏於外国收藏家之手,此次重现于京城,尤显珍贵。
芙蓉石的种类很丰富,按矿洞的名称与位置分为将军洞、上洞、天面洞、半山芙蓉石等;按色泽与质地可分为:白芙蓉石、黄芙蓉石、五彩芙蓉石、红芙蓉石、青芙蓉石、绿若通芙蓉石、竹头窝芙蓉石、瓷白芙蓉与半粗芙蓉石等。
白芙蓉石石质极细润而雅净,有藕尖白、羊脂白、白玉白、猪油白等,以藕尖白最为难得。藕尖白石质似莲藕的芽尖,如琼浆初凝,极为细嫩洁白通灵。
黄芙蓉石的贡色有桂花黄、枇杷黄、牙黄、蜜蜡黄等,十分鲜艳妩媚。但是多有白色透出,欲求色纯者极难。
红芙蓉石有蜡烛红芙蓉、醉芙蓉、红花芙蓉石等。
蜡烛红芙蓉石色艳红,质细润,如蜡初熔,光泽焕发,娇艳鲜美。
芙蓉石中有淡粉红或者肉红者,称为“醉芙蓉”。如贵妃醉酒,白里透红,春光溢射,美艳夺目,是极为稀少名贵的品种。
红花芙蓉石在折色芙蓉石中,质地通灵,肌里含牡丹斑点,发朵朵鲜花沉浮其间,十分别致。石质极为通灵者称之“红花冻”,极为罕见。
五彩芙蓉石是红、黄、白、青、赭诸色相间的芙蓉石。
绿若通芙蓉石有一些青色的芙蓉石,青中带黄,石质微透明,似新篁出枝,常有红色斑或筋络,很是可爱。质地与色泽纯者难求。
按出产的年代,人们将传世芙蓉称为旧芙蓉石,现代出产的称为新芙蓉石,新芙蓉中又按石性为老性芙蓉与嫩性芙蓉石,石性成熟而格纹少者谓老性,质地比较松而格纹多者谓之嫩性。旧芙蓉石因为把玩已久,火气褪尽,显得温文尔雅,老到成熟,自然十分雍容稳重;而新芙蓉石总有火气,上品新芙蓉石若伴人日久,自当会与旧芙蓉石一样可人。
相传,清乾隆年间,加良山顶的天峰洞所出之芙蓉石质地纯洁无暇,细腻如脂,堪称芙蓉石之极品,好石者争相求之。当年一位喜好寿山石的将军凭籍权势将矿洞霸占为已有,以后此所出之石人们称之为“将军洞”芙蓉石。
瓷白芙蓉石,又称陶白芙蓉石,不透明,以其色泽如陶瓷一样洁白而得名。瓷白芙蓉石夹在矿脉的围岩中,质地松软,开掘的震动会引起塌方。这种芙蓉石产于将军洞矿脉,将军洞是井式矿洞,早年开采时遇到瓷白芙蓉石只好放弃开采。现在设备好,或是露天开采,瓷白芙蓉石就时有出产。
芙蓉石是一种极适合把玩、观赏的名石,同时也是刻印极佳的印材,其颜色、质地、刀感一流,自从开采以来就得到了文人雅士的青睐。白芙蓉的素雅、红芙蓉的温雅、黄芙蓉的典雅……均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色彩丰富而不妖艳、含蓄、充满魅力,这可能也是历来藏石人、印人喜爱它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吧。
常被称为芙蓉石的石料有两类,一是石英石类的芙蓉石,又称“玫瑰石英”、“蔷薇石英”、“祥南玉”,是一种桃红色半透明至透明的石英块体,有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多产于新疆、内蒙等沙漠上,硬度较高,普通刀具无法雕刻,莫氏硬度为7,也称为戈壁玉等,价格偏低。另一类为叶腊石类,为粘土矿物,即寿山芙蓉石,是寿山石中产量最大的一种。其硬度较低,约为3,可以使用常规刀具雕刻。中国的芙蓉石出产于福建福州。芙蓉石主要用于雕琢项链、鸡心以及小型摆件等。芙蓉石以色深为佳,桃红色越深越好,如近于白色的淡桃红色则价值甚低。
石有六德,“细、腻、温、润、凝、结”,同时具备六德者即为上品。上品芙蓉石天生丽质、雍容华贵、微透而质色如玉、石质细腻、色泽柔美、质地紧结、手感极好,人见人爱。玩石之人如没有一方芙蓉佳品终是憾事。其“如脂如膏如腴”、“拂之有痕”,极其娇嫩,藏石之人对其爱惜有加,每每赏玩,小心翼翼,足见对其珍爱程度。
芙蓉石与田黄石、鸡血石并称为“印石三宝”,是治印的极佳印材,刻印之人没有不爱芙蓉石刀感的。篆刻家韩天衡先生对芙蓉石评价很高:“白芙蓉是寿山石中有别于其他所有坑石的佳品,色白质纯,真可与田黄石雄峙。”芙蓉石入刀容易,由于结构的均匀,行刀不易跑刀;既不黏刀又不易崩开,刻之能得心应手,最大程度地展现出印章效果;仿佛芙蓉石能与印人相通,随刀飞舞,得到人、刀、石完美和谐。初学刻印之人,平时练习常被劣石所困扰,如果偶然得一芙蓉治印,忽觉得心应手,大叫“幸福”,仿佛自己刻印水平也达到突飞猛进了,这就是芙蓉石的魅力。
由于芙蓉石性质娇嫩,故而其保养比较有难度。所以在赏玩芙蓉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轻拿轻放。如长时间不把玩,需上油用密封袋封存,定期拿出检查,如少油需补上。一般以白茶油、婴儿油为好,上油也不宜多,否则影响芙蓉石的色泽。
近年来,翡翠原石价格一路上扬的行情,让收藏者心潮澎湃,同时让藏家感觉收藏成本开始增高。因此,目前一些投资者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包括寿山石在内的中国四大名石上。中国四大名石的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多年来的成交价格都是稳中有升,而排在首位的寿山石近年来更是以其色彩斑斓的品种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其中寿山石中的芙蓉系,目前尤其受到追捧。同时,与其他石头品种相比,寿山石以其色彩绚烂的“天姿国色”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