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关于书画市场崩盘的消息屡见不鲜。《山东字画断崖崩盘,市场泡沫重度破灭》、《山东书画市场崩盘加剧,青州之后济南沦陷》、《北京失守,全国各地字画市场相继崩盘》、《书画市场抛售潮涌》、《游资盯上书画市场,低位狂扫割肉筹码》等文章在坊间不断流传,也引来了《山东书画市场会不会崩盘》之类的针对性调查。书画市场的如此波动,一时间闹得业界人心惶惶。在此,没有调查的笔者无法对崩盘的说法下个定论,但即便崩盘其实也不可怕,因为虚假的繁荣总要回归正常,恶意的炒作必然要得到教训。
艺术品走进市场、成为商品后,自然也就难逃各种商业运作的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它被作为投资品时,最重要的根本和立足点仍应在于其自身的艺术水准。书画市场不乏各种操作手法,作为商业运作模式自然无可厚非,且在某种层面上对于艺术的推广也可谓大有助益。但实际上,抬价过程中往往脱离了作品的水准,仅凭名头运作甚至炒作获利的现象比比皆是。
此种炒作下,各种“××王”“××大师”之类的称呼不绝于耳,再不济也要攀上个什么关系,如“入室”“嫡传”等护身符。而诸如“最具收藏价值”“当代十佳”等噱头更是随处可见。此种鱼龙混杂的状况下,业界人士自然明了内情,但在外界看来则眼花缭乱。这就催生了“只问价格不问价值”“只看市场不看学术”等情况,对艺术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如此看来,艺术市场的冷静和退潮恰恰是件好事。对市场的过分追逐,使得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水平难免要受名利之累,对当下的审美普及也易发生误导;对**的艺术发展更无好处。有泡沫不可怕,怕的是任由泡沫无限膨胀。当泡沫破碎之时,泥沙逃不开市场的抛弃,珍珠也自然成为**的选择。而在**的选择前,艺术被赋予的种种外在功能和职责,必然去芜存真。
相对于一味逐利的市场炒作,艺术似乎是一个弱势群体,被市场选择着,也被市场操控着。艺术家们也是要食人间烟火的,自然不可能绝对地排斥市场。而艺术自身的发展、某一艺术门类的兴衰也难逃市场的魔咒。漫画这一艺术门类,在今天也两极分化。一边是作为笔尖上的刺刀的传统漫画,慢慢失去了赖以存身的土壤,一边是娱乐化的各种动漫催生了一个不小的市场及衍生产业。两种境遇背后的意味,难道不值得深思?如刚刚遭遇武装分子袭击的《查理周刊》,如果不是因为这一事件,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它的存在?
市场似乎成了影响一切的指挥棒,但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市场也有失公允。艺术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只是如何发展,离不开批评的声音。而这个**,真正批评的声音总是难得,尤其对于艺术而言,似乎更为珍贵。本周段君和韩啸由学术批评而引发的纠纷,在业内引发了不少的议论。为何落得此番状况,相信对于批评界和艺术家们,都应是个警醒,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