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国评网,国内最权威专业性资讯平台! 帮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艺术品资产评估论坛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
作者: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459  时间:2019/10/21 13:57:00 

 

外交部南南合作促进会上海办事处主任洪涌清谈了艺术品IP与资产化的相关问题。他认为,艺术品金融或艺术资本必须以艺术品为基础,如果评估的艺术品是赝品、仿品将会对艺术投资者带来风险,所以艺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就是艺术品拥有者们推动制订的;他认为,艺术品的创作者和拥有者,要有知识产权意识;艺术家或所有者要了解艺术品知识产权的维权的方法;企业艺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途径等问题。

上海立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仕坤作了题目是“中国艺术品评估的现状和挑战”的发言。赵仕坤首先梳理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和艺术品资产的特殊性。他认为艺术品既是实物资产也是无形资产,艺术品资产的特殊性,包括非标准化特征、专业性和投资门槛高、流动性不强、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投资可得到精神回报等特性决定了艺术品定价难点及热点。他接着分析了艺术品很难标准化的原因,并分享了上海立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在艺术品评估中的实践探索和评估程序、评估方法。最后他认为,构建艺术品评估体系应该从四个方面发力:构建艺术品评估准则、构建艺术品评估专家库及机构库、构建艺术品评估案例库及数据库和加大艺术品评估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的土地整治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数量潜力挖掘阶段:为应对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及“九五”期间的快速城镇化战略引致的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的耕地面积大幅萎缩、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多地区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实践,如上海的“三个集中”整治模式,安徽六安的小区综合整治模式等。1998年之后,土地整治的资金数量、项目数量及建设规模快速增长,据统计1998-2005年,我国通过土地整治年均补充四百多万亩耕地。虽然,这一时期的土地整治以增大耕地数量、为城镇化工业化提供发展空间为主要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以及粮食安全。2)数量与质量并重阶段:2006年,116个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土地整治由关注数量型增长到综合考虑整治规模与新增耕地质量。同年,国土资源部部署第一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意味着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方略,旨在通过工农互惠、用地挂钩、以城带乡来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土地整治通过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3)关注生态功能,实现城乡价值最大化阶段:“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纲要突出了生态良田的建设、利用与保护,倡导“绿色化”土地整治,关注土地整治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表明我国土地整治的内涵不断向生态化转型。2017年,“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方略,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纵观我国土地整治的目标演进与乡村转型发展方略的演变,可以发现土地整治的功能与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内在耦合性。从时间演进的角度,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往往需要经历“乡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我国的乡村转型与发展路径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从起初的工农业剪刀差,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再到如今的通过乡村振兴来促进城乡融合一体。显然,我国的土地整治也表现出同样的演变方向,从最初的以未利用地开发为主增加耕地质量为城镇化提供空间支撑,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以提高耕地生产潜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再到关注土地的多元功能、实现城乡价值的最大化。从二者的目标来看,土地整治是通过工程及生物技术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主要体现在产业经济发展、社会生态改善和管理民主三个方面。广义上来说,二者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农村进行改造,使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空间发生转型与重构。从关注内容上来说,土地整治关注的是对生产、生活及生态实体空间的再组织,而乡村振兴聚焦于产业发展、村民生活、生态环境及社会治理等全方面的复兴。因此,土地整治可以理解为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乡村物质空间的改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典型案例
超出诉讼请求的调解协议法…
[案情] 2001年10月,原告某镇文化广播站将改造花灯等工程承揽给被告李某。在承揽施工过程中,李…详细
杨海波等贩卖淫秽物品牟利…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杨海波,男,25岁,黑龙江省武常市武常镇人,农民。因涉嫌贩卖淫…详细
丰田诉吉利一审判决书
 原告(日本)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住所地日本国爱知县丰田市丰田町1番地。   法定代表人…详细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000号阳光世界大厦24C 电话:021-58361812 传真:021-58361812-830 E-mail:ca6com@163.com
copyright 2000-2013 in 国评网 技术支持:上海中迎网络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5387号